这届消费者有着明确的“爱国”属性!作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,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,逆向生长的中国市场,民族自信得到前所未有的凝聚,各色国货正迅速成为消费者的第一优选,本土品牌强势回归的趋势逐步扩大。

  九牧王董事长林聪颖此前的一番话颇具代表性。他说,“2020年明显感受到国人的消费自信、文化自信回来了。九牧王也从过去的英文品牌名字,改成汉字,现在正是中国品牌发力的最佳时机,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品牌的强大。”

  去年,中国青年报曾面向全国998名大学生开展过一份调查,结果显示:79.83%受访大学生愿意支持国货,对国产品牌发展怀有期待,9.36%的被调查者热衷于购买国货。

  后疫情时代,民族情怀与本土品牌撞了个满怀,好像如鱼和水,更高更全面的开发了中国品牌的可能性,也促使有更多情怀的消费者去了解中国品牌。

  为情怀买单不需要牺牲品质

  

  4月初,一股炒鞋热潮席卷李宁、安踏等本土品牌。李宁的“韦德之道”从发售价1499元一路飙升到48889元,翻价30多倍。虽然公认,打着“爱国货”幌子的恶意炒作,不有利于国产品牌实现真正价值,但不可否认,这是本土品牌价值和产品被消费者认可的直接佐证。

  国货承载的是个人自信与民族自信,消费者认同传统文化,心甘情愿为民族自信买单。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接受《现代广告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情怀不能以牺牲品质为代价,国货的崛起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。近年我国本土品牌凭借自身的努力,在设计研发、盈利模式、整体品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短视频平台、社交媒体和网红带货的突起,让品牌的成长渠道发生了深刻地改变,为本土品牌的争取到弯道超车的时机。

  

  作为曾经的世界工厂,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,其完善的生产能力非同凡响,同样成为孕育中国品牌的“沃土”。青山资本创始人张野认为,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乙方,以生产者的方式培育了近两代人,这是本土品牌的巨大宝藏。我国的新生品牌在初创阶段,几乎不需要自建工厂,可以由沉淀多年的产业链完成生产,在各层次供应链的高度配合下,公司可以在发展过程中,非常灵活迅捷的进化。

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质量是大国和强国的根本区别。聚焦品牌的民族自豪感不是空口白话,本土品牌其实是质量强国的引领者、承载者和协调者。

  “要从高质量发展的层面理解品牌发展。”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曾撰文分析,质量强国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范畴,是一个既包括宏观经济发展质量,也包括微观经济活动中产品质量、工程质量、服务质量的 “大质量”的概念。要通过品牌推动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升级,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新需求;要通过品牌的品类创新引导和释放市场需求,进而推动供给的提升;要通过品牌的资本价值聚集优质资源,提升要素投入产出比;要通过品牌的收益回报促进生产、流通、分配、消费各环节循环顺畅。

  清醒认知制约品牌发展因素

  “差距的另一面就是潜力。”付一夫同时也指出,品牌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,仍要客观且清醒的认识到,中国总体上仍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中低端环节,我国品牌“弱局面”没有得到根本改变,人才培养、知识产权保护、核心技术等工作有待加强,制约中国品牌发展的因素还亟待破局。

  “用消费升级、体验增值和市场需求来倒逼产品质量和服务,用自主创新实现企业核心的竞争力。”尤其在我国以“内循环”为中心,经济“双循环”的大背景下,本土品牌要思考怎样“当自强”,尤其要深度把握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将动能转换与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。

  付一夫强调,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,我国产业链中还有许多关键“卡脖子”核心技术尚不能实现自主。企业要敢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方面的投入,加快攻克具有关键性的核心技术,向高精尖前沿科技领域提高配置,提升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。

  

  现今,国人对于华为门店一机难求,苹果店面却门可罗雀的场面早已见怪不怪。而在2018年,华为Mate 20和苹果iPhone XR同时举行售卖会,消费者和媒体还对此感到惊诧不已。时至今日,华为一家企业就能在通讯、芯片、系统等多领域取得诸多斐然成绩,突围重重绞杀,就已是最强证明。

  保护知识产权是我国推动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,品牌建设也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。付一夫表示,新的发展阶段,国家层面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保护,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,提高惩戒力度,需要将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进行联合惩戒。

  此外,推动我国品牌的转型升级,要逐步实现产业用知识密集型替代劳动密集型。随着我国劳动红利的消退,培养行业人才,进行队伍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。

  中国品牌新时期的抉择

  改革开放至今,相当多的本土品牌已经完成了对国际大牌的模仿、借鉴的过程,对自身的品牌建设进行着反思、挖掘、创新和实践,品牌价值处于攀升期。但被外资收购的本土品牌也不胜枚举,逐渐淡出市场,被消费者遗忘成为既定事实。

  

  被称为“第一国饮”的北冰洋汽水,曾风靡北京的大街小巷。1994年,北冰洋和百事可乐合资,出现产量逐年下降的局面,到1999年彻底从市场消失。2007年,一轻食品集团重新收回北冰洋,以“4年内不以北冰洋品牌生产任何碳酸饮料产品”为条件,拿回了品牌的经营权。如今,当北京消费者又喝到“小时候浓浓的橘子饮料”时,背后是国产品牌的生生不息和绝地反击。

  每一次危机都是对既有格局的重塑,每一次变局也孕育着新的机遇。

  我国正在进入品牌建设的新时期,站在分化的岔路口,如何抉择成为“生死攸关”的关键。

  品牌强则国强,中国品牌凝聚中国力量。即将到来的5月10日是第五个中国品牌日,我国继续走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,这也为“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、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、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”夯实了基础。

  《现代广告》杂志社出品

  文 | 刘一乐

  排版 | 万科明